5月10日,一场汇聚地学领域智慧的盛会在广州中国大酒店拉开帷幕。以 “缘起吉大 慧聚羊城” 为主题的吉林大学地学学科建设与技术成果应用交流会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校友跨越山海,带着对母校吉林大学的深情厚谊齐聚羊城,共同为地学学科发展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谋篇布局。
此次活动由吉林大学广州校友会主办,吉林大学广州校友会地学分会承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原党委书记温宁,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原院长曾昭发、副院长赵玉岩,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枫,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张文静、徐军,建设工程学院曹琛副教授,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段清明教授、陈晨教授、边江副主任等校内专家学者纷纷到场,为活动增添专业力量。同时,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授也受邀出席,来自北京、重庆、安徽、山西、湖南、深圳、汕头、珠海等地的校友会代表,更为这场学术盛宴注入了多元活力。
交流会上,校友与专家们围绕地学学科前沿技术、产学研融合创新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推动地学领域产学研协同发展绘制出全新蓝图。


活动当天上午,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余平(89级仪电)的热情邀请下,吉林大学广州校友会地学分会任志忠会长陪同与会嘉宾和校友,一同参观了我国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作为深海探测的“国之重器”,“梦想”号排水量约33000吨,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还建有全球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流程最优的船载实验室。其入列服役,不仅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提供了关键装备保障,更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站在“梦想”号旁,看着船上先进的设备,校友们心中满是对母校和地学事业蓬勃发展的自豪。

交流会上,吉林大学广州校友会李强会长率先致辞,他对各位嘉宾和校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分享了校友会过往举办活动的经历以及自己坚持为母校捐赠教育基金的故事,强调了校友会在服务校友、母校和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有意义的交流活动,助力母校发展。

随后,吉林大学广州校友会地学分会任志忠会长以“七十载薪火相传,铸就学科辉煌”“忆往昔求学生涯,永怀感恩之心”“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成果转化”“砥砺奋进启新程,赓续荣光再出发”四个主题,深情回顾了与母校的深厚情谊,介绍了所在公司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此次交流活动对推动地学学科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吉林大学各学院的教授以及优秀校友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分享。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枫教授介绍了学院在地球深部动力学、关键矿产成矿理论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中山大学土木学院马保松教授(88级建工)讲解了地下设施非开挖建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赵玉岩教授展示了学院的科研平台和落地成果;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余平分享了深海钻探技术的前景与挑战,以及与母校合作的经验;建设工程学院曹琛副教授介绍了工程岩体智能识别与灾害预警技术;广东省交通集团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张长亮副主任(01级建工)以深中通道建设为例,剖析了涉岩土工程技术问题;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张文静教授展示了学院在新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科技成果;中国能建集团广东院天信电力朱佩宁总工程师(01级建工)分享了海上风电结构安全监测技术;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陈晨教授介绍了学院的学科平台及科技成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方更法教授(95级仪电)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暖通系统中的应用,并通过视频唤起了大家对母校求学时光的美好回忆。






这些主题报告聚焦地学前沿课题和技术成果,深入探讨了学科创新路径,为产学研生态构建提供了新思路,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最后,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原院长曾昭发教授对本次交流会进行总结发言,他对各方的付出表示感谢,高度评价了交流会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校友与母校的合作充满信心。

夜幕降临,一场温馨的晚会为此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晚会上,苏晓航校友(93级水工)策划的“我的T恤”破冰活动,瞬间活跃了现场气氛。校友们共同合唱地学经典歌曲《勘探队员之歌》,深情的歌声饱含着对母校的思念。来自各地校友会的代表也纷纷发言,表达对母校的眷恋和对未来合作的期待。最后,曾昭发教授、林瑞明会长、任志忠会长等校友即兴合唱《北国之春》,悠扬的歌声中,此次交流会落下帷幕,但校友们对母校的情谊、对未来合作的期待,却永远不会落幕。



此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吉大地学领域校友情感的一次深度联结,更将对我国地学学科的发展与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信在全体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吉林大学地学学科将不断发展,产学研合作也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