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地球科学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国家级优秀项目(已结题)展示——解军伟组

发布时间:2015-11-27来源:浏览次数:

项目名称

常发沟斑岩型铜矿矿化富集规律及成因分析

指导老师孙丰月老师为团队的指导老师,对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悉心指导

孙丰月,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科学学院院长。

1448604091557814.jpg

目前主要从事矿床学和矿产普查与勘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国家精品课“矿床学”负责人,出版教材3部,专著2部,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70篇,先后主持完成或正在进行科研项目30余项。兼任吉林省创新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1448604160523755.jpg

1448604187314050.jpg

野外地表踏勘

钻孔编录

团队成员负责人:解俊伟成 员:李建隆 王传斌 杨芸嘉 高歌悦

解俊伟,动手能力强,曾获校二等奖学金,专业知识扎实,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凝聚力。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校内活动,曾于校社联活动部担任部长。善于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责任感强,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对地学研究有极大的热情,具有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

李建隆,学习认真,曾获校二等奖学金,专业课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熟练掌握多种专业绘图工具。

王传斌,专业知识掌握牢固,逻辑思维能力强,野外地质技能突出,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对专业知识有很大的热情。

杨芸嘉,组织协调能力较强,曾获“校优秀学生干部”,“院优秀学生”等荣誉,曾任院团委副书记,工作认真负责,思想进步,积极乐观,乐于奉献。

高歌悦,学习成绩优异,曾获“校二等奖学金”,“校三等奖学金”等荣誉,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尽职尽责。

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斑岩型铜矿床虽然已是我国主要的铜矿床类型,但该类型铜矿床在我国发现较晚,在吉林省更是首次发现,所以斑岩型铜矿床还是一种较新的矿床类型,其潜在的研究价值和工业意义十分巨大;此次新类型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斑岩型铜矿床的成因,通过总结常发沟斑岩型铜矿矿化富集规律,为国外其他地区同类型矿床的研究提供参考。

成果简介

Ø常发沟铜矿床的含矿母岩主要为石英斑岩,通过岩芯编录发现矿体大多赋存斑岩体内,斑岩体内发育浸染状、细脉状及团块状的黄铜矿化、辉钼矿化、黄铁矿化、闪锌矿化及磁黄铁矿化等。

1448604207447504.jpg

1448604230299376.jpg

Zk1001石英斑岩中发育的连续矿化,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

Zk1001石英斑岩中发育浸染状闪锌矿化

Ø矿石结构主要有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浸蚀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碎裂结构等。

1448604253685936.jpg

1448604262937626.jpg

团块状构造(黄铜矿)

浸染状构造(磁黄铁矿)

Ø通过对钻孔岩芯的编录工作总结,可发现矿体围岩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其中内部(深部)主要发育钾质蚀变带(钾化),向上和向外逐渐发育似千枚岩化蚀变带(硅化、绢云母化)、泥质蚀变带(高岭土化)、青磐岩化带(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

1448604283640838.jpg

1448604291717275.jpg

钾化(包括微斜长石、斜长石及钾长石)(+)

钾化带

1448604315488035.jpg

1448604324764243.jpg

高岭土化带

绢云母化带

Ø矿化富集规律

常发沟铜矿床是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矿化与断裂及燕山期岩浆岩关系极为密切,矿体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控于构造及岩体。前者为矿液运移及赋存提供了通道和场所,后者为成矿提供了矿质来源。因此,在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发育的地区,特别是两组构造交汇的部位,是寻找铜矿的有望地区。

①地层控矿规律

常发沟金铜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高级变质区内,属于王家店—天合兴多金属成矿带上。该成矿带是在太古宙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影响,中生代断裂活动十分强烈,伴随大量岩浆侵入活动,同时形成一系列与岩浆活动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点),与地层关系不大。

②岩浆岩控矿规律

常发沟铜矿床的含矿母岩主要为石英斑岩,通过岩芯编录发现矿体大多赋存斑岩体内,斑岩体内发育浸染状、细脉状及团块状的黄铜矿化、辉钼矿化、黄铁矿化、闪锌矿化及磁黄铁矿化等。

③构造控矿规律

常发沟铜矿区位于东西向与南北向、北北东向构造复合部位,因此从区域上在深断裂附近,纵向上与横向构造交叉部位是寻找斑岩铜矿床的有利部位。北东向北西向构造交叉部位叠加北北西向构造的地段有利于控制石英斑岩体,是寻找含矿岩体的构造标志。

科研报告-------《常发沟斑岩型铜矿矿化富集规律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