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坡,男,1927年11月生,福建漳州人,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地质及矿物学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协会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在长达60余年的地质生涯中,王先生一直对事业充满信心,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始终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爱岗敬业。从事地学教育60年来,王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大陆构造沉积学的教学科研领域,孜孜以求、辛勤耕耘,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地学界骨干人才。提出地球深部层圈结构-盆地构造沉积演化-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的新方向,创建“大陆构造沉积学”边缘新学科体系。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60余名。发表过“松辽盆地演化与海平面升降”、“东北亚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气远景”、“大尺度盆地计算机定量分析方法”、“海陆电磁噪声与滩海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等专著和教材7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对松花江群淡水湖成沉积岩相划分的研究”、“大陆构造沉积学”、“松辽盆地白垩纪冰筏沉积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裂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含油性”、“中国东北中生代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沉积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分类”、“岩石圈组构对沉积盆地的制约”、“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系统的研究”等学术论文百余篇。王先生培养的学生已遍布海内外,并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学子已在国内地学界成为栋梁之材。王先生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创新,在沉积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贡献卓越。主持参加国家、部委的“六五”、“七五”、“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和部委的生产等科研工作40余项。主持“吉林陨石雨物质组分和组构研究”,获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参加“攀西裂谷主要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及矿产的控制”研究,分别获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和财政部科技一等奖和地矿部科技一等奖;主持“湘江株洲江段重金属污染底泥搬运和冲淤规律的研究”、“攀西裂谷中生代沉积建造特征”、“松辽盆地中生代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研究及生储盖探讨”、“大陆裂谷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等项目获地矿部和有关部委的科技三等奖10余项,四等奖1项。
王先生在科学研究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积极不断地吸收相关交叉学科尖端领域的知识,经常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国际地学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1985年曾以中国地质代表团副团长身份参加国际沉积学大会,先后前往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美国等国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1992年获国务院“为高等教育做出贡献专家”称号和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吉林省“英才奖章”、“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评为“世界有突出贡献名人”、美国世界名人传记研究中心评为“金唱片奖的教育家和科学家”。1995年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