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对吉黑东部多宝山大型Cu-Mo-Au矿集区构造-岩浆-铜多金属大规模成矿作用研究取得新认识

发布时间:2020-04-24来源:浏览次数:

2020年04月22日,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王可勇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地学重要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发表论文,介绍了吉黑东部著名的多宝山大型Cu-Mo-Au矿集区岩浆岩成因类型、侵位期次及与CuMoAu元素成矿作用关系取得的新的成果与认识。(图1见附件1)

 

该项研究基于多宝山矿集区范围内系统的岩浆岩锆石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典型矿床(多宝山、铜山斑岩型Cu-Mo矿床;三矿沟、小多宝山矽卡岩型Fe-Cu矿床;争光斑岩-浅成低温热液Au矿床)成矿年代学、成因研究,提出:1)矿集区范围内存在7期岩浆侵入事件,其中三期构造-岩浆活动事件与大规模Cu、Mo、Au成矿作用有直接成因联系;2)建立了矿集区构造-岩浆-铜钼金多金属成矿作用系统演化模式(图1):始于中石炭世的古亚洲洋俯冲削减,形成多宝山岛弧,岛弧型岩浆活动诱发中奥陶世斑岩型铜、钼(及金)成矿作用发生;中三叠世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削减,引发岛弧岩浆活动复发,形成区内金矿化;晚三叠世以来,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使该区处于蒙古-鄂霍茨克(西部地区)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东部地区)双重构造体制叠加作用影响;早侏罗世西伯利亚-阿穆尔板块的碰撞及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得中国东北处于挤压状态,并在三矿沟和小多宝山形成了矽卡岩铁-铜成矿作用;3)首次将多宝山矿集区侵入岩划分为埃达克质岩石、过渡型和正常岛弧型三类岩浆岩,分析对比了其岩性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异同;提出埃达克质和过渡型岩浆对斑岩型铜-钼-金和矽卡岩型铁-铜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年轻的“湿”岩浆来源、中等岩浆形成深度和高氧逸度(f O 2 )是矿集区大规模成矿的关键岩浆岩因素。

该成果由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蔡文艳(第一作者)及其导师王可勇教授(通讯作者)团队合作完成。论文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sf.2020.04.013.

 

 

  • 附件【图片7.png】已下载